制造业频频曝出检验丑闻——经营偏离了生产一线

企业 · 经营 2017年12月01日
PHOTO

照片/ 11月10日下午,神户制钢所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也(左)前往经济产业省,向该省制造产业局局长多田明弘递交总结违规原因及防再犯对策的报告。(共同社)

产品管理和检验部门爆出的主要丑闻          图表制作时间:2017年11月

曝光时间

企业名称

具体问题

2007-2015年

2017年

东洋橡胶工业

(轮胎、汽车零部件等的制造商)

・伪造建筑物免震、防震橡胶的性能数据

・伪造工业用橡胶制品的检验数据

2015年

旭化成建材

(旭化成全资子公司,从事建筑材料的制造和销售)

・在打桩施工中偷工减料,篡改部分施工数据

2000年

2004年

2016年

三菱汽车     

(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汽车制造商,从2016年开始划归雷诺-日产联盟旗下)

・篡改理应召回的缺陷数据

・篡改油耗数据

2006年

2008年

神户制钢所集团      

・篡改超过炼铁厂标准的煤烟数据

・子公司伪造产品性能数据,省略协议书中约定的试验

2017年

日产汽车

(汽车制造业巨头)

・任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等

神户制钢所

(日本排名第三的钢铁制造商)

・篡改铝、铜制品等产品的出厂性能数据

SUBARU(斯巴鲁)

(重工业制造商)

・任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

近来陆续曝光的多起丑闻,使得日本企业的技术能力备受质疑。近期日本国内大肆报道的丑闻包括日产汽车长期任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以及神户制钢所篡改铝制品和铜制品的强度等出厂性能数据的问题。有色金属主要制造商三菱综合材料集团也日前爆出了问题。汽车制造商SUBARU(斯巴鲁)都曝出了与日产同样的问题,即长期任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

被曝光的都是能够代表日本的汽车和钢铁等制造商,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一流制造商不仅在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粗糙,并且在组织结构方面也存在隐患,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关于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有声音证实“(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听到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尤其是近年来,这些问题或者越发严重,或者又出现了新问题”。难道日本的制造业真的无法避免日益恶化的局面了吗?

导致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事件曝光的起因,是发现长府制造所(位于山口县下关市)今年8月以前生产的铝制品的尺寸不符合与客户企业约定好的产品标准。在夏季的自行检查当中,并未对这一情况加以汇报,8月末问题曝光后,总公司进行紧急监察时,工厂的管理层和相关机构也试图隐瞒问题。此后,在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钢铁部门等也相继对问题加以确认,导致舆论认为在该公司旗下的工厂里,相当大的范围内都存在问题,并且事态还在不断扩大。而且,同时还发现,该公司从大约10年前开始,就曾多次篡改检验数据等,然而该公司却始终未采取根本性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问题发生后实施的调查报告书中指出了封闭的管理风格、出货期至上和重视效益的经营方针以及准守契约精神的欠缺等问题。报告书还指出,原本应该承担品质检验职能的品控部门由于不当干预等原因,导致其没能发挥其监督职能,而是形成了“与品质相比,出货期优先”的常态化企业风格。

该公司是仅次于新日铁住金和JFE STEEL的日本国内第三大钢铁制造商,前身是二战前的大型商社“铃木商店”,系出名门。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钢铁制造业都在经历重新洗牌,加之中国的产能过剩,导致业内竞争十分激烈。

日产的丑闻性质也十分恶劣。有观点认为,出现无资质检验问题的原因在于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检验员数量不足。日产11月中旬提交的报告当中显示,在日本国内的5家工厂,问题横行,印章被滥用,每到应付检查时就将没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员临时支走,有组织地进行伪造和隐匿。在实施授予检验员资质的公司内部考试时,将答案连同试卷一起发放,造成违规。

从上述报告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职员和不在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几乎无法掌控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公司的高层则在一味追求产量的提升。

并且,从这种被看作“轻视现场”的现象当中,会发现这不止是上述2、3家企业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还存在大量相关的案例。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在日本制造业的生产一线,随着正式员工的不断削减,大量雇用非正式劳动者逐渐成为了常态。非正式劳动者只在生产繁忙的时期短期雇用。近10年间,随着二战后出生的“团块世代(注:专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在日本,团块世代被看作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经济腾飞的主力,是日本经济的脊梁)”大量退休,能够继承其技术的人才和组织结构都处于极其敷衍的状态,许多专家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仅最近几年里,类似的事例便不胜枚举。2016年春季,三菱汽车曝出了篡改油耗数据的丑闻。该公司曾经在2000年和2004年两次隐匿理应召回的缺陷,当时,由外部专家组成了“企业伦理委员会”,发誓不再让类似的事件发生。然而2007年至今,却陆续出现了东洋橡胶工业篡改免震装置橡胶等的数据等事件。

三菱汽车由于上述丑闻的原因,被三菱集团放弃,转投了日产汽车旗下。然而,此次也曝出了日产在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近2、3年逐渐浮出水面的问题大多出现在产品制造完成后的检验部门,这绝非偶然。以前,日本的制造业在对制造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的同时,对于最终的检验也设置了过于严格的标准,据此排查出次品,费尽心思想要生产出在质量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产品。

那么现如今,一边应对人手不足,一边面对来自上层的要求和压力,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生产一线变成了什么样子呢?在常态化的人手不足当中,对于符合国际标准,但不符合国内标准的检验内容,大概都采取了“这种程度的问题在技术层面上来讲不算问题”的处理态度。也可以说,如果一直按照原来的方式和标准开展生产和实施检验的话,这就是在不得已出现无酬劳加班和过劳死的劳动环境下的“生产一线的自卫本能”。对于这样的生产现状,官居重视经营的社长之下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并且尽早做出对策。

经营者的质的变化也可以看做是导致如今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引入欧美的经营理念,提升业绩和重建企业时,对经营者出现了在过去的日本闻所未闻的巨额酬劳。日产为了摆脱业绩的萎靡,从法国雷诺聘请了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担任CEO,以期重现往日辉煌。卡洛斯·戈恩通过实施大规模的裁员和投放新车型,使日产重获新生,但是他所主张的扩张路线和重视业绩的姿态也对生产一线产生了负面影响。

虽然今年4月,社长兼CEO的位置让给了西川广人,但位于经营管理顶端的戈恩体制依然在持续发挥作用。今年6月,在位于横滨市的日产本部,纪念1999年以来日产成长历程的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戈恩的名字作为首席运营官(COO)被镌刻在纪念碑上。据说在日产公司内部,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这是戈恩个人的“功德碑”。戈恩2016年度的薪酬约为11亿日元。从2009年开始的累计薪酬约为80.5亿日元。在此期间,劳动分配率被压低,员工工资几乎没有上涨。虽说提高警惕以避免上述丑闻发生,对此进行监控是经营管理层的“企业治理”的一部分,但笔者并不认为管理层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足够的作用。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二战之间的时期,日本的产品曾经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当时“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便宜没好货”。二战后,从事制造业的公司之间相互竞争,利用合理的价格推出了品质精良的产品,之前的恶评一步步得以消除,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期,“made in Japan”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为其提供支撑的,是生产一线的用心创意、勤劳且心灵手巧的劳动者以及近乎于极致的契约精神。经营者也充分掌握了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在对劳资双方进行协调的同时,打造出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生产一线。然而时至今日,曾经凝聚了无数人心力的品牌效应却已经摇摇欲坠、岌岌可危了。

文/ 泷川 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