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同大学名誉校长:产学合作的原点是人才培养

2019年08月30日 产学研合作
泽冈昭

泽冈 昭

大同大学名誉校长

◆60岁前一直在东工大

1999年我60岁时从东京工业大学(东工大)退休,然后到名古屋的大同工业大学(现在的大同大学)担任校长,又工作了18年后,于2017年3月卸任。在东工大的30年里与很多企业开展了共同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

我从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学专业的博士课程中途退学后,到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做了一段时间助手,在日本学生运动最盛期时代进入东工大担任助教。在此之前,都把与企业合作看作是万恶之源,所以1969年到东工大赴任时,看到很多教师公开与企业开展联合研究感到非常吃惊。即便是升任副教授之后,我意识深处依然认为产学合作是坏事,所以在1980年的时候,很多产学合作都尽量低调,避免引起他人注意。从1990年前后风向开始发生了变化,与企业合作受到鼓励,与企业私下开展合作的乐趣也逐渐消失。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合作项目的合作对象不是企业而是对方的人。产学合作归根结底取决于人。

东工大时代,我策划了面向企业中坚技术人员的周末材料科学讲座,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讲座,地点在神奈川科学技术院(现为地方独立行政法人神奈川县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当时参加讲座的人员年龄为20岁后半至30多岁、学习意愿强烈的企业人才。通过讲座,我感受到企业的材料技术人员全面掌握金属、陶瓷、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综合素养至关重要。我通过讲座教学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培养企业人才

1999年就任大同工业大学校长后,最初几年一直忙于18岁人口迅速减少局面下的大学经营,2003年前后才开始有精力做其他事,于是担任了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审议会的分科会长和多个项目的PD(项目总监)。期间感受最深的还是,无论做什么,归根结底取决于人。

在分科会长上见到的参与国家项目的企业负责人主要是大公司的部长级领导,无法听到他们在企业一线的真实声音,不过,从2008年开始有机会听到对现场稍微熟悉一些的人的声音了。因为这一年我担任了岐阜县人才培训学校(贤材塾)的塾长。

这所培训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理解最尖端技术的经营者和理解经营的技术人员”,每年夏季租借岐阜县土岐市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核融合科学研究所”的设施进行寄宿式培训。参加的企业大多为中型企业,每次约招收20名优秀的储备干部进行培训,可谓是一所非常独特的人才培训学校。第一任塾长是时任名古屋工业大学校长的柳田博明先生,但因柳田先生突然过世,为了救急,我担任了贤材塾的第三任塾长,一干就是10多年。

◆试办制造培训学校“新材料之灵感”

2017年3月卸任大同大学校长职务后,作为名誉校长又以顾问的身份干了三年,专心致力于之前的扫尾工作。期间开始筹备制造业培训学校“新材料之灵感”。日本的中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一大聚集地,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大量中型企业。制造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拥有材料知识。但在大学和专科学校系统学过材料知识的人才即便在大企业里也不多,中型企业里更是几乎为零。材料学知识总体来说比较枯燥。即使以前学过,也大多都忘记了。进入公司后不久就需要重新学习,但很多人都表示学不太明白,为了培养能掌握所有材料的关键知识的人才,我决定试办3年“制造培训学校”。今年刚好是第3年。

◆重视学员与塾长的1对1关系

这所制造培训学校每期招收30人左右,培训时间为6个月,每个月会通过邮件向学生发送教学资料,并合计实施4次在校授课。为了编写能让初学者凭感觉理解的教学资料,颇费了一番工夫。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邮件直接发给担任塾长的我,我最晚会在一周内回复。早起回复邮件成了我每天的功课。学生基于现场需求提出的疑问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尤其是最近,企业对信息泄露变得非常敏感,出现了不希望年轻技术人员参加同行聚会的趋势。我还听某大型陶瓷企业的主力技术人员说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他所在的公司下达了禁止员工参加大学同学会时交换名片的通知。我的制造培训学校不会向参加者发放学员名簿,通过邮件提出的问题和回复仅限于学员和塾长之间1对1进行,拿到学校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仅限于从问题中选出来的普遍性内容。

◆繁忙的制造业员工的学习意愿

制造培训学校作为大同大学的社会贡献内容之一实施免费教学。学员招募采取向约80家中型企业(刨除几家东证一部上市企业)的社长或负责教育的董事邮件发送招生文件的形式。但强调了参加与否要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并非业务的一部分。最终,2017年度实施的第一期培训有35人参加,2018年度实施的第二期培训有40人参加。

目前正在招募第三期学员,但报名人数出现减少的趋势,我向几家企业询问了缘由,得到的回答是,各公司自愿参加培训的员工已经在之前的两期全部参加过,另外,大家愿意接收教学资料,但对每隔一个半月要在周六到校听一次课可能感觉负担比较重。

通过询问得知,现在中部地区的制造业非常繁忙,尤其是主力员工,很多人都要在节假日上班,没有多余的精力参加并不紧急的材料学习。即使是几百人规模的企业,即便自己十分想学习“材料的关键知识”,但各公司能在周末拿出时间参加学习的员工最多也就10个人,一般只有几个人左右。对此我很担心,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日本的未来发展。

今年是制造培训学校3年试办期的最后一年。如果社会需求比较高,即便已经80岁,我也准备尽全力使培训学校继续开办下去,但不能长期持续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现在我决定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稍微抽身出来一些,以便以冷静的目光审视今后应该怎么做。

文 泽冈昭(大同大学名誉校长)
原载自JST《产学研合作月刊》2019年8月号
翻译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