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让历史告诉未来》——栗原博,一个在华日籍科学家的自述

2017年06月02日 文化交流

当汽车开出京都古城后便驶进了山镇丹波,公路两侧群峦叠嶂,薄雾缭绕,远远望去似与天接……

从京都出来约有一个小时左右,茫茫沧海呈现车前。舞鹤港,万顷碧浪簇拥着蓝天白云,淼淼烟波映耀清新澄澈,啊,多么美好呀!

散落在远处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帆宛若点缀在碧玉上的颗颗珍珠,在斜阳下徐徐闪动。一群海鸥在舞鹤港的码头上追逐着飘舞飞旋,洁白敏捷的姿影在船舶间时隐时现;一艘华丽的客轮在悠悠的驶动,几只昏鸦蹲在桅杆上休闲的沐浴着西下的残阳,几只水鸟不时的飞往于碧波与甲板之中……啊,这就是舞鹤港!我日思夜想的舞鹤港!

我默默慢步在清静的舞鹤港,沉浸在这幽寂迷人的景色,我眺望着茫茫无际的日本海,感慨这无情岁月风云飘逝……

那还是二战以后,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20日3年期间,舞鹤港先后接回了百万日侨俘的世纪大遣返的同时,为了战后经济回复的需要,国民政府提出日方技术人员参加和维持东北区域的工业产业续行工作的要求,当时的沈阳日侨联(日本人会)向东北行辕提交了12092名可参加在华工作的日方技术人员名册。实际上,二战期间日本在华从事铁路、矿山、电力、运输、学校及医药卫生领域各类相关人员已近30余万人。时至1952年,在华日侨仍有3万余人。

photo

(当年拥挤在舞鹤港的日本侨民,他们都有一颗归心似箭的心。)

为解决在华日侨回国的愿望,周恩来总理责成廖承志同志全面负责日侨回国事宜,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中国政府是在国际环境极为复杂和与日本政府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决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邀请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和日本和平联络会三团体来华洽谈日侨归国问题。廖承志代表中国政府与日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于1953年3月5日,中日双方签定了《关于商洽协助日侨回国问题的公报》。 当日船兴安丸号驶进塘沽港的时候,廖承志登船送别归国日侨,勉励他们做中日友好的桥梁和促进派。在随后的时间中,兴安丸号等日本船只先后来中国接回了约3.5万名在华日侨。时至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式建交,在华日侨基本上都回到日本。中国政府帮助在华日侨归国曾引起日本社会的巨大反响,对此,周恩来总理曾感慨的提到:“大多数人都被送回国了……这是我们友好的种子。”

日中两国唇齿相依,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友好交流,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战争破坏了日中两国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信任,损害了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战后,尽管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正视日中历史,崇尚中国文化,热爱和平。记得是1978年的日本民意调查结果曾显示,78.6%的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现在,日中关系对于亚太区域发展和维持世界和平稳定尤为重要,日中人民只能友好、只有友好,才是大势所趋。

我凝视着舞鹤港那不停涌动的海潮,我望着这座在近代日中关系史上记载着特殊含义的舞鹤港,似乎看到当年兴安丸号满载回归的日侨进入舞鹤港的情景,仿佛听到兴安丸号的航笛在呼唤和平,仿佛听见在华日侨重返故里时声讨战争的呐喊。

photo

(大量日侨辗转归来,悲喜交加。)

我情缘舞鹤港的另一个理由是,当年我的母亲曾参与并负责组织了一次在华日侨归国探亲的旅程。那是1957年的往事,当时在华工作的日籍人员已是为数不多了,其中有些人是在战争年代参加中国革命的老战士,也有些人是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行列的技术人员,他们在漫长岁月中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photo

(栗原博的母亲:栗原悦子,当年为了每一个日本侨民的顺利归国,耗费了大量心血。)

实际上,在日中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当时的日本政府不太支持日侨在华工作,当然也不关心在华日侨的归国探亲。但出于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和日本和平联络会三团体向日本政府的多次交涉,以及日本社会广泛舆论和日中友好国民热潮影响下,日本政府在权衡各种条件后,决定同意派兴安丸号船去天津塘沽港迎接在华日侨归国探亲。
舞鹤港的清晨,火红的太阳在海面上露出微々的笑脸,阵阵清风从海面上吹来,塘沽港在宁静中开始忙碌起来,开始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呜!呜——!

photo

(轮渡即将启航)

随着兴安丸的航笛的鸣响,包括很多儿童在内的800名在华日侨搭乘的兴安丸号缓缓地离开了塘沽港,人们站在甲板上遥望码头依依不舍地挥手,久久地眺望着越来越远的塘沽港和送行人群……
呜!呜——!

兴安丸号经历了四天多的航程后,于中午时分徐徐驶进舞鹤港,码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很多来自东京、横滨、大板和神户等地的回国日侨和在日华侨纷纷赶来,人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唱着中国歌曲,迎接兴安丸号的到来,家人和亲朋好友流着泪等待寻找久别归来的亲人。

母亲回到东京后,忙碌于组织和参加各种日中友好交流活动。在很多采访和座谈中,母亲以亲身经历回顾历史,介绍新中国情况,介绍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母亲讲述在华工作人生意义的同时,提议加强日中间交流。在华日侨归国探亲期间,日本的报纸、杂志及广播等媒体也随即不断报道相关消息,新中国又一次成为日本街谈巷议的话题…………

photo

(舞鹤港,一个年轻的母亲和两个孩子,他们是在等待远山的呼唤吗?)

时间过得飞快,预定返回中国的日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母亲每天不停的通过电话与数百个归国探亲者们联系的同时,又与日本政府联系落实返华船只与时间的安排。但日本政府对于归国探亲者再次返华工作显得冷淡和不支持,回答也以种种借口推脱兴安丸号船不能安排使用,其他船只也难以落实。

母亲一面积极同日本政府交涉,一面联系日中友好协会等三团体希望给予支持,并将事由及时向北京的李德全部长进行说明,结果在中国政府和日中友好协会等三团体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政府做出了配合,确保了归国探亲者们临时租借他国船只按期由舞鹤港返回了中国。

舞鹤港的风风雨雨已是大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了……

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之林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在日华侨仅有4万余人,随着日中建交后的民间往来增加,在日华侨人数也迅速增多,2009年8月5日的华人报纸《中文导报》报道了東京都居住的中国人数已超过15万人,2008年12月22日的《中文导报》提到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数已超过75万人。

另一方面,随着日中间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华的日本人数也不断增多,2007年10月日本内阁府统计在华日本人数为12万7905人,其中上海为4万7794人,香港为2万4274人。现在虽然没有更多的数据,我想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吧。 斜阳辉映着舞鹤港,天空中留下一丝丝晚霞。已经到了傍晚了,码头上行人寥寥,一切都在宁静之中。我望着茫茫沧海与远处的天空浑然一体,静听着节律般的海潮呼唤,感受到舞鹤港上那微微飘荡的海风中,正飞扬着日本侨民与中国大陆不可割舍的历史情缘。(栗原博口述,杨保志整理)

photo

(故地重游:栗原博在舞鹤港)

photo

(栗原博与作者合影)

photo

(葫芦岛市日本侨俘遣返之地纪念碑)

photo

(舞鹤港新貌)

栗原博,华裔日籍科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物研究所副所长;曾在日本北里研究所、日本科研制药、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研究中心从事药学科研工作。2003年到暨南大学任职以来,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30余项;201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2年,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文图/楊保志
微信号:13889905957,微信公众平台号:风生水起ybz

相关链接(日文)

『歴史が未来を語る』―中国で活躍する日本人科学者・栗原博の述懐

科学者・栗原博:「彼はなぜこれほど中国を愛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か」

相关阅读

科学家栗原博: 是谁让他如此深爱着中国---楊保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