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中日经贸史话:大局视野的松村谦三

2018年10月31日 人物往来

众所周知,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个曲折而漫长的特殊历史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中日两国均有不少重要人物为了邦交正常化奔走过,许多功臣因此载入史册。松村谦三就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位。

松村谦三于1906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政经科。曾在《报知新闻》当记者、后进入政界并活跃于日本政坛。曾13次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在日本多个政府机构任职过,如农林省参事官、政务次官、厚生大臣兼文部大臣、农林大臣等。作为曾经的自民党顾问,他是该党领袖之一,在当时的日本政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松村谦三对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贡献,一言以蔽之,他为1972年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尽管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位老前辈多年的功绩,然而实际上,其过程曲折艰辛。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为中日睦邻友好奔走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对政客而言,极其敏感且颇具风险。松村谦三作为自民党老前辈多次访华,期间和周恩来总理多次交流并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

图片来源:意境资讯网

图片来源:意境资讯网

“半官半民”的破冰起始

战后日中处于关系冰冷而紧张的严峻时期,开展官方交流几乎不可能。1958年,中日之间接连发生多起突发事件,致使两国的经贸及文化交流全面中断,邦交正常化、睦邻友好更是遥遥无期。

鉴于当时执政的日方领导人对打破中日僵局丝毫不积极,周恩来总理决定将对日工作的重点转向国会议员松村谦三等“信得过的保守政治家”。松村谦三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中日关系友好事业。

通过精心周到的安排部署,松村谦三被邀请访华,目的是在中日恢复邦交之前,在两国执政党之间营造起沟通政治意思的管道;同时通过“半官半民”的形式,推进两国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发展,打破对立局面。

数次访华,硕果累累

松村谦三第一次访华是在1959年。初次访华的目的,是铺设沟通两国政治意见的管道,打破冰冷对立的僵局。50年代后半期起,松村谦三越发意识到对华关系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但囿于自己的政治身份,只好私下与中方人士接触。1959年,松村谦三在给廖承志的信中,吐露了自己愿意为日中亲善而“竭尽全力”的心迹,中方领导人非常高兴,将他视为打开两国局面的突破口,遂积极筹备邀请松村访华事宜。当月月底,周恩来总理亲自向松村谦三发出“欢迎在适当时候来访”的邀请。于是,10月18日,松村谦三启程访华,开展了为期近两个月的访华历程,接连访问了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地,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

廖承志撰书 致松村谦三书札,图片来源:雅鉴网

廖承志撰书 致松村谦三书札,图片来源:雅鉴网

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与松村谦三进行了四次会谈,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双方的会谈坦率真诚,充分吐露了双方内心的疑虑。例如,松村在会谈时曾表示,“中国如果发展起来,会成为令人害怕的大国”。周恩来当即非常严肃地且肯定地回应说,“中国即使变得强大,也不会侵略其他国家”。反过来,对周恩来提出的关于当时的日本内阁“敌视中国”的对华政策以及通过修改《日美安保条约》“逐步承担日美军事同盟的义务”的疑虑,松村谦三也竭力地解释道,日本目前实行的是民主制度,日本人民已经为军国主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绝对不会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正是双方坦诚的交流,让彼此更加了解两国的国民性和政情,发展双边关系才有了可能。

会谈最终达成了一项开创性的成果,即建立以松村谦三主政治、自民党国会议员高碕达之助主经济的对华交流机制的协议,这项协议使两国领导人的意见沟通得以常态化。此次会谈所建立的中日交流新机制,无疑是为日后两国更深入的交流创造了从0到1的可能。

松村谦三第二次访华是在1962年,此次访华的成果主要是确立发展中日关系的原则和贸易体制。1960年,日本当局表示愿意改善对华,但当时的形势,相比于政治领域,两国经贸领域的交流合作显得更为迫切而现实。一方面,中国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另一方面,日本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日方迫切想要扩大海外市场。

松村谦三与周恩来

图片来源:日经新闻网

于是,松村谦三第二次率团访华并达成了两项极具意义的协议。一项是经贸领域,共建经贸关系的协议。它规定了诸如在两国间设置联络机构、两国各推派出保证人、无限制扩大友好商社等许多具体条目。这个协议内容实质上如同新设立了两国间的经贸体制,对扩大双边贸易有直接作用和指导意义。另一项是政治领域,该协议力图在政治上确立以“促进和渐进的办法”发展中日关系的原则,认同“应该采取渐进及积累的方式,谋求两国关系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在内的正常化。”

在此基础上,高碕达之助随后也受周恩来邀请率团访华,并与中方签署了《关于发展中日两国民间贸易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正式建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机制,对后来两国的经贸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松村谦三第三次访华是在1964年,这次访华首创互设贸易机构和交换记者制度。当年由于国际事件不断,双方误解颇深。此次访华,松村和周恩来的会谈化解了中日间的许多误解,并中日互相交换记者以及互设联系事务所及互派代表的协议。这是日本新闻界首次向社会主义国家派驻记者,被评价这是有助于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可喜的一步”,可见会谈的成果着实有分量。

会谈场景

会谈场景,图片来源:日经新闻网

不惧压力,奉献余生

1966年,80岁高龄的松村谦三第四次访华。由于他长期的对华友好论,导致在国内备受压力,不断遭受右翼分子的威胁。尽管如此,秉持中日友好邦交的愿景,松村不仅不畏缩,不惧压力访华,并在国内大声呼吁应当改变“以积累及渐进原则发展对华关系”的模式,直接采用“推进日中复交”的政策。并大胆提出,“在对华关系问题处理上,我们不能不问缘故地一味追随美国的政策,日本应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自主外交,不仅要为形成健全的中日关系,而且要为中美实现和解发挥积极作用。”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1969年9月,年届86岁的松村谦三决定从政界引退,同时他以书面意见向日本各界表明自己“将把余生奉献于促进日中关系”发展的信念,并率团第五次访华。回国后,团队不少成员即直接参加或发起了各种形式的对华复交运动。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松村谦三的历次访华是不同寻常且意义非凡的。尚未邦交正常化的两国能够取得一系列经贸交流成果,和松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经年累月的努力积累了双方的信任和友谊,也为后来的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从结果来看,松村的确是两国经贸交流的功臣,成功了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松村不愧是一个具有大局视野和时代责任感的时代人物。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u-how.co.jp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