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缘遇恩师藤嶋昭,东渡弟子今日佼】一花一世界 两地两样情——记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任只金芳博士

2017年11月06日 人物往来
PHOTO

图中左侧为只金芳博士,右侧为藤岛昭教授

她犹如一枝花,含苞吐芳,开在我们的赞美里。
               ——题记

“芳”华年月,求学日本:在藤岛昭实验室最初的日子里

只金芳博士于198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并于毕业后留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南开大学任教期间获得国家教委公派的赴日留学机会。赴日本留学前,在国家教委的语言培训基地-中国赴日留学预备校(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日本语学习。预备校期间联系了日方导师,经当时就读于京都大学的南开大学同事介绍,给当时的东京大学教授藤嶋昭先生发去了求学申请。机缘巧合的是,该邮件被当时还是藤嶋先生的留学生的刘忠范院士留意到,因资质和条件都很优异,刘忠范院士向藤岛昭先生力荐只金芳,后者被顺利接收。同期求学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姚建年,蔡汝雄(现在新加坡),姚小斌(现在福州)等,姚建年回国后致力于科研工作,现已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并任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在国内完成一年的语言学习后,只金芳博士顺利抵达日本,经过半年的研究生(相当于国内的预备生)学习,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只金芳开始了在东京大学的博士阶段的求学生涯,正式成为藤嶋老师研究室的一员。

PHOTO

东京大学留学期间合影,前排右二为只金芳博士

初到日本,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冲击。藤嶋昭先生是事业狂人,但是,他并不只关注工作,他还会抽出时间和精力关心留学生的生活,他派实验室日本学生对外国留学生给予学习、生活上必要的帮助,并经常邀请留学生到其家中作客。其夫人也对留学生的生活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经常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组织留学生活动,体验日本文化,为留学生提供日常用品,包括锅碗、衣物等,呵护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藤嶋昭及其夫人的热情和关心,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了身处异国的温暖,只金芳开始慢慢克服中日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逐渐适应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是国费留学生(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只金芳博士的求学条件几乎是当时最好的,在克服文化中日文化差异之后逐渐进入状态,她满怀着初到研究室的热情,揭开了她求学生涯精彩的序幕。

斗艳争“芳”,灼灼其华:她与藤嶋昭先生的师生情谊

藤嶋先生是个工作狂,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工作时不苟言笑,科研学术方面对学生要求都很严格。但藤嶋先生也有其和蔼可亲的一面, 每次出差回来他都会带回礼物给实验室的秘书、学生们。 他还会邀请学生一起品尝他收藏的美酒,这时的藤嶋先生会变成一个笑眯眯的老好先生。他会关心的询问你的生活,你的家人以及你所在的国家的一些事情,然后,他会记得你的困难,日后有条件的前提下,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包括生活费、住宿等困扰留学生最棘手问题,尽最大能力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日本留学的学生都比较刻苦,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外求学机会。那个年代的学生对待学术都非常认真,往往工作到深夜,甚至经常凌晨过后才离开实验室。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日本学习期间大家发表了很多的高水平文章,为藤嶋研究室留下了辉煌的印迹,这中间也包括只金芳女士,她犹如一枝含苞待放玫瑰,正在异国的沃土茁壮生长。

中国学生的刻苦和聪慧使得藤嶋先生欣慰之余也备受鼓舞,前前后后为中国输送了大量的高精尖科研工作者。那些在藤嶋实验室留学过的中国留学生都能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只金芳就是在这时逐步养成自律、严肃和求实的工作态度,使求实、求真、求为成为一种习惯,这也为其后在科研学术生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打下了的良好基础。

志行“芳”洁,勇攀高峰:拥抱那些最艰苦的岁月

只金芳博士毕业后进入日本NOK先端技术研究所就职,工作期间仍与藤嶋先生保持密切联系,工作上遇到不愉快或者其它困惑的事情她都会跟藤嶋先生交流。为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困扰,藤嶋先生在只金芳为日本公司工作3年后提议其回到研究室继续博士后的工作,只金芳欣然允诺。1999年8月藤嶋先生又帮只金芳博士申请了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博士后,为保证申请材料一次性通过,藤嶋先生对申请过程的每一份材料都是亲自审阅。

1999年10月,只金芳博士发现自己已有身孕,但此时她尚未办理入职手续。考虑到孕妇的身份使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未来三年的博士后工作与科研中,遂与藤嶋先生沟通打算放弃申请的博士后工作。但藤嶋先生认为这样的机会来自不易,不可以轻易放弃,于是就鼓励她克服困难继续深造,同时也保证会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事实也正是如此,这期间,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诸方面,藤嶋先生都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

只金芳博士当时居住的位置在筑波,而工作的地点在神奈川川崎市,路程较远,上下班的路程要4个小时左右,很不方便,并且孕妇身子笨重。考虑到这些只金芳博士又心生退意,面对这种情况,藤嶋先生先生又提议让她到东京大学他所在的研究室开展工作,这样往返路程减少一半,同时还可以住在东京大学对面的公寓。

藤嶋先生先生的体贴和帮助一次次让只金芳博士感动,她排除了生活的不便与心中的杂念,继续潜心科研工作,直到生产前一周才离开工作岗位。生产后三个月的产假到期,藤嶋先生体谅她的苦衷,以她在家写论文的名义又为其追加了三个月的产假。之后, 只金芳让母亲把孩子带回国内,自己又全身心地重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就这样,只金芳三年的工作在藤嶋先生的悉心照顾下顺利完成。

这段往事,已经深深烙印在只金芳博士的脑海,而她与藤嶋先生的异国师生情谊也在留学生中成为美谈。

日本期间实验室活动
日本期间实验室活动

日本期间实验室活动

“芳”香馥郁,硕果累累:每一次付出都是值得的

只金芳和先生在日本生活了12年,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说留在日本是毫无困难可言。但多年的日本生涯并没有让只金芳博士找到应有的成就感。“可能回国工作才是更好的归宿,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不也是在为回国工作打基础吗?”。藤嶋先生先生也非常赞同只金芳博士的决定,并鼓励她回到自己的国家从事科研工作。这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在只金芳博士准备回国初期,藤嶋先生像对待其他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在各方面不遗余力的给予支持与帮助,并在各学术活动和论坛上对其进行推荐,除此之外,其他藤嶋实验室的已经回国的师兄师姐们,也为其回国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回国后,藤嶋先生对只金芳博士的实验室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她在国内的科研起步打好了稳健的基础。

只金芳是藤嶋先生中国留学生中唯一一个继续从事他的研究领域“二氧化钛光催化研究”的学生。这使得只金芳博士回国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继续保持密切交流。在此基础上,只金芳组织发起成立了中国光催化学会,并兼任秘书长;主持制定了中国光催化行业的7项国家标准,同时与日本合作制定了一项国际ISO标准。藤嶋先生也身体力行的支持中国光催化产业的发展,多次访问中国的光催化企业并指导工作。2013年,只金芳博士和藤嶋先生所在东京理工大学研究室的老师一起承担了中日国际合作重大项目(MOST-JST),该项目已于2016年底顺利结题,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今后中日双方在环境·能源领域的科研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MOST-JST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MOST-JST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MOST-JST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回国多年,只金芳博士见证了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以及中日科研差距的逐渐缩小,她所在的实验室增加了很多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有些方面甚至超越日本。但是,日本科研人员对待科研严谨踏实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金芳博士通过光催化学会,推动中日间的学术和企业和交流合作多次带领及促成中国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者和企业家赴日交流与参观,推动两国同行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也为日本的企业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指导,提供支持。

这些年,只金芳博士在光催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宽泛而深入,成绩也足可称道。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过程很艰苦,但每一次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金刚石薄膜表面的微结构改性体系的设计及表征,纳米金刚石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等;

她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开发主要有制备具有抗菌、降解有机污染物及自净化功能的纳米光催化剂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复合到各种高分子材料(纤维、涂料),开发各种无污染、无毒害的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等;

她在微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包括利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的独特性能开发出各类可用于环境、药物、食品药残等检测用的新型生物传感器等。

PHOTO

只金芳研究员与毕业生的合影(左二为只金芳研究员)

PHOTO

只金芳研究员的实验室成员(摄于2017年6月)

只金芳研究室在是国内光催化领域的精英团队,他们针对光催化领域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1项国际ISO标准。自回国以来,只金芳研究员带领的研发团队多次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包括国家863,973等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已发表论文90余篇,授权专利15项,其中6项专利已经成功产业化并用于实际生产。

只金芳博士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致力于应用型研究,通过不断探索从基础研发到市场应用,积累了很多产业化经验。她犹如一枝玫瑰,含风饮露,吐故纳新,正绽放出火红的笑颜。

文・照片/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