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协助推进绿化事业(上)

降雨加速了沙漠化?

绿色地球网络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山西省大同市农村地区协助绿化工作。大同市位于黄土高原的东北角,既是北京地区的水源地,又是风沙朝东南方向的出口,因此,从中国环境问题的角度上来看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

年平均400毫米的降雨量就已经偏少了,更成问题的是每年降雨量的波动很大,多的时候一年达到650毫米,少的时候一年只有200~250毫米。

季节性的偏差也很大。年降水量的2/3以上集中在从6月中旬起的3个月期间,特别是在植物发芽生长的4~5月份雨水少得可怜,以至于当地有“春雨贵如油”一说。

夏季的降雨往往会短时间、集中性地落在小范围地区,我也数次经历了相当于每小时70毫米以上的大雨。黄土高原由于在漫长的岁月里森林逐渐消失,造成植被的贫弱化,这样的地区一旦发生强降雨的话,地表土壤就会被冲刷,雨水也就留不下来了。这在中国被称作“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现象持续发生就会造成土质恶化,农作物、植物等也就变得无法生长,这就是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沙漠化。具有讽刺性的是,正是雨水加速着当地的沙漠化。 

种松树,建防护林

我们在这23年里,一直以各种方式推动着绿化事业,这里面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防护林,防护林既能有效地防止风沙,将来还可以期待它作为用材林产生经济效益。

现在正在种植的是油松和樟子松,尽管到现在还在种植华北落叶松,但由于这种树在海拔高度不到1600米的地方生长状况不良,所以种植面积很小。

图1  和孩子们一起种松树

图1 和孩子们一起种松树

油松是当地的树种,在仏教寺院、道教庙宇等地方常能看到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松。樟子松是欧洲赤松的变种,按纬度计算,是从北纬10度左右的地区引进的,虽然因其树干笔直、生长速度快,在大同市的北部种植了很多,但是引进的时间还只有30年。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的树种移植到较低的地区后,虽说幼年期生长状况良好,长大之后却有可能出现发育失常的情况,所以还无法让人放心。

直至2000年前后,我们一直在种植苗高10~15厘米的2年生油松、3年生樟子松的小苗,按裸根苗的价格计算1棵是0.2~0.3元(1元=约15日元),由于那时每天的工钱也只是10元左右,所以即便是每公顷地里种植松苗3300棵,再在地里混合种植一些沙枣和柠条之类的,那时的费用按日元计算只是2万日元左右。

之后,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种植苗高40~50厘米的大苗。树苗长到预定高度,用裸根苗进行种植的话成活难度大,于是就改用将培植土装在塑料袋里培植出的树苗,结果成活率提高了,每公顷的种植棵数也减少到以前的半数,约1650棵。

开始种植大苗的关键理由是为了免遭野兔的侵食。起因是植树造林开始后,植树区一帯因禁止放牧而草势茂盛,于是野兔变得不愁吃喝,数量也就增多了。

侵食最严重的时候是早春,草已全枯了,绿颜色的只有松树,于是野兔窜上去,如同用锋利的刀刃切割一般将树苗咬断,咬完了却发现这不是它能吃的东西。就此打住也就罢了,它却一如既往的咬下去,甚至还发生过树苗被全歼的事,这才开始种植不会轻易被咬断的大苗。

还有一个理由是人工费的飞涨。种小苗的时候,现场管理很需要人手。最麻烦的是为了越冬的盖土,指的是从10月末到11月期间,要用土将树苗覆盖住这件事。这时土里的苗树处于休眠状态,即使没有光照也不会枯死。不这么做的话,苗树会被干燥的寒风抽光水分、最后枯死。

在日晒增强的4月中旬,要挖开覆盖在苗树上的土,这时候的树叶会显得发黄, 不过,有那么两周时间就会恢复原有的绿色。这个活至少在移植后第一年是必须做的,干活细致一些的地方会连续干上两、三年。30公顷地的话要种植将近10万棵,这不是件容易的事。结果因工钱飞涨负担加重了,这才改成种植后续管理少的大苗。

改成大苗后(也有种大苗的难处),不仅苗价比小苗贵,搬运费也更花钱,植树坑也要挖大,就连在植树现场搬运树苗也不像从前那么省事了。加上工钱也上涨到80元左右,导致最近的种植开销竟是以前的11倍。

中国和日本的技术相结合

起初,我老是在发牢骚说:“没有比植树造林更不划算的职业了,动不动就出事,春天种的树夏天去了一看,全泡汤的事也发生过。出好结果总要等上很长时间”。

绿色地球网络成立初期,成员们大多数是门外汉,懂植树造林技术的没一个,绿化工作全盘依赖当地的技术人员。没想到这些人也缺乏经验,而且技术水平不高。例如:按他们指导的做法是,种下树苗、盖上土、浇完水之后,要用脚将苗树周围的土壤踏结实。说是不这么做的话,水分就会迅速蒸发导致树苗枯死。

拿着录像去请教当时刚认识的专家立花吉茂(前绿色地球网络法人代表,已故),他立刻指出:“这么做不可能成活!黄土是世界上罕见的颗粒小的土壤,浇上水再将土壤踏实的话,就跟制造风干砖没什么两样,苗根会因窒息导致枯死”。

把这话转达给了当地的技术人员,却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说立花先生“不了解这里的缺水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才会说出这种话来”。口舌之争只会起到反作用,于是就在各处反复进行对比实验,开一块按当地做法种植的划区,旁边再开一块按立花先生指导的实验区,试验区的土壤绝不用脚踏,还掺入大粒的碎石和煤渣改善了通气性。

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实验区的成活率在90%以上而且生长状况良好,相比之下,按当地的做法成活率却低于70%。还为了了解根部的情况挖开盖土观察,发现土里掺了煤渣的树苗,主根笔直地朝着煤渣方向延伸,其他的树根也发育良好。

 (尽管在事实面前)当地的技术人员们还在说“可能煤渣里含有养分”之类的话,农民们却开始准备大粒的碎石等着了。

将菌根菌用于育苗,也是日本专家到当地为我们作的指导。关于这件事我介绍过很多遍,这一回就忍痛割爱了。

另一方面,在植树现场见识到的民间智慧也给我带来震撼。种植松树前的整地,最好是在植树前一年的雨季进行,沿着斜面的等高线,大约以3米为间隔,挖出宽60厘米×深30厘米左右的沟,将挖出来的土,堆在下坡一侧的沟边,垒成埂。这活全凭一把铲子靠人力进行,所以在土壤里还有水分的时候干起来会容易些,因为一旦黄土干燥了就会硬得连铲刃都难以对付。

斜面保持原样的话,下大雨的时候土壤会被冲走,引起水土流失。象上述那样每间隔3米有沟和埂的话,降雨就不会全部流走,而是汇集到沟里渗透到土中。立秋一过气温下降了,水分蒸发就会得到抑制。到了10月中旬,最低气温会达到零度以下,这时候土壤中的水分被冻结,能够保存到第二年春天。

图2 被夏季雨水剜出的侵蚀谷

图2 被夏季雨水剜出的侵蚀谷

 

植树在第二年的3月末到4月中旬进行。植树的位置在沟的底部,而且要沿着沟和埂形成的沟壁一侧种植,间隔为1米,这种种植方式,1公顷的种植数会达到3300棵。

到了种植树苗的时候,地面温度也开始回升,前一年冻结的雨水溶化之后,就能帮助树苗成长。这段时间里一般不会下雨,缺水已成定局,就靠前一年储存在地里的水来补给了。

与此同时,大同县的采凉山工程于1999年4月举行开工仪式,来自日本的义工志愿团一行也赶来参加,一起种植了樟子松。

图3 采凉山开工仪式

图3 采凉山开工仪式

 

受援对象的“绿色地球网络大同事物所”在制定计划阶段,向大同市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多次征求过建议。听说当时局里技术人员们的答复是:“条件太过恶劣,周围的村子也太穷,无法进行管理,还是避开这个地区为好。”

我觉得当时技术人员们的判断是对的。首先这里是向南坡面,在干燥地区,南向的向阳坡面干燥尤为严重,别说是树就连草都难以生长。这么一来,再因下雨土壤被冲刷,地理条件更是雪上加霜,就成了恶性循环。

从1999年起的6年期间,我们年年在这里种樟子松,整体面积已达到230公顷。正是因为(起初能让)树苗成活下来、并发育生长,后面的工作才能坚持下来。最早种植的树苗现在已经成长到了将近5米高,往少里算也有50万棵。

图4 采凉山的松树

图4 采凉山的松树

 

这项工程终于被看成是大同的成功典型,数年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全国性会议在大同召开的时候,还举办了现场观摩会。此后,也有许多视察和参观的人陆续来到这里。

此后,国家级工程落户邻近地区,开始了1000公顷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的成功终于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文/高见邦雄(认证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 绿色地球网络 事务局长)

作者简历

img_takami_pro_100

高见邦雄(认证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 绿色地球网络 事务局长)

1948年生,東京大学肄业。从事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活动后,于1992年参与创建绿色地球网络,负责协助中国大同市的绿化工作,任事务局局长。所著《咱们村的杏树结果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还刊行了中文版和韩文版。荣获友谊奖(中国政府颁发)、荣誉市民(大同市颁发)、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颁发)、外务大臣表彰、JICA理事长表彰等奖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