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体住宅区的历史

日本社会 · 经济百科 2015年01月1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从1950年代中叶开始经济急剧成长,日本从战争的废墟中开始复苏。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大城市里住房不足的严重性与日俱增。尽管政府在战争一结束就开始推动住宅建设,但是伴随着经济成长,地方的年轻人作为劳动力汇集到城市地区,造成了住房供不应求的状况。在经济规划厅(现在的内阁府)1955年7月发表的《经济白皮书》里指出“跟饮食、穿着相比,居住环境的恢复速度极其缓慢”。并推测当时日本全国的住房不足数量约264万户。

为了解决这些住房问题,政府于1955年设立了日本住宅公团(现在的都市再生机构),公团在大城市的郊区建设了许多钢筋混凝土的集体住宅区――“团地”。这些团地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当时团地住房的典型室内布局是,带桌子的“餐厨室”(厨房和餐厅兼用的空间)+两间居室。在之前的普通市民家里,一般是在榻榻米的房间里放上吃饭用的炕桌、席地而坐饮茶、用餐。随着团地数量的増加,在餐厨室坐在椅子上用餐的生活习俗,在日本家庭里得到普及。此外,不锈钢洗涮台、冲水式卫生间、(部分团地里还安装有)电梯等,当时的普通日本住宅里所没有的设备,在团地里都很完善。为此,团地生活成了人们憧憬的目标,申请入住团地的人们蜂拥而至,于是乎,团地的规模不断扩大。1960-1970年代,在大都市郊外,如大阪府的千里新城区、东京都的多摩新城区等集体住宅、学校、公園等设施完善的“新城市”接二连三地诞生了。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1955年度以后着手开发的事业里,计划面积超过16公顷、计划人口在3,000人或者计划户口在1,000户以上的新城区,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有1,500个以上。

但是到了最近,昔日的这些团地面临着种种问题,例如:许多团地里,由于在同一时期入住的,几乎是同一年龄层(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家庭结构)的人,因此一旦子女成人后脱离家庭后,团地里就只剩下了老年人。此外,楼房建成后已超过40年,设备老化日趋严重,未安装电梯、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也不少。因人口减少导致团地内店铺关门的情况也在增加,开始出现居民购物困难的情况。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正在推进团地再生事业,例如:从本年度开始启动的“地域居住机能再生推进事业”。事业内容是:在新城区对大范围分散的、已老化的集体住宅进行改建,并将它们集约在铁路沿线的车站周边,同时还要在住房集约化的地段建设福祉及医疗设施、托儿设施,以推动紧凑型居住区建设。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新城区的开发,都市再生机构、地方住宅供给机构、民间企业等复数的事业团体各自为战地开发方式居多,但仅凭某个事业团体的力量,想要完成综合性的团地再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个再生推进事业则是要改变以往的方式:复数的事业团体组成共同的协议会,通过协商实施团地再生计划,其费用由政府资助。到现阶段为止,已确定在千里新城区等8个道府县(注:日本的行政区划单位)的20地区政府将给与资助。

dccd

文/泽地治(日本综述)

相关阅读